專訪 EP.26|超越極限,鑄就巔峰  —— 「設計界的鬼才​​」 John Liao 廖韋強

在本集《藝起過生活》專訪中,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國際知名設計師:John Liao 廖韋強先生。

他是美國室內設計雜誌2020-2021年度風雲人物,得過數十項國際設計大獎,今年也受邀擔任加拿大未來設計獎的評審,不僅是室內設計師,還有生活設計家、生活實踐家之稱。

在本期節目中,廖韋強先生將分享他的經歷,如何從生活中得到靈感並實踐創意。更多精彩內容,請見下文。

「設計界的鬼才​​」 John Liao 廖韋強

現任東海大學客座副教授、唐林設計|這樣設計|廖韋強設計研究室總監。 從事室內設計超過30餘年,同時也是生活實踐家、極限運動家,熱愛廚藝、藝術繪畫與帆船運動,認為生活是瘋狂的創作展演,兼具藝術家的真摯情懷與卓然品味,透過作品展現與國際對話的宏觀企圖。

Q1:唐林設計在您的帶領下完成了許多國際知名的建築項目以及獎項,包含2022美國繆思設計獎、2023 巴黎設計大獎等。能不能與我們分享您覺得能夠得獎的關鍵因素?

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是日復一日沒有太大的變化的,所以我希望當人們回到家的時候,能夠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。一個環境、一個空間是屬於你自己的,你本來就可以很任性,你可以做回你自己。在這個屋子裡面,我跟我的太太和我的小孩其實都是個體,我們永遠是生活在一個個體中。這需要我們去調和,在這個空間裡面讓大家有點黏又不會太黏,有點距離又不會太有距離。

這個平衡是很重要的,因為相處本身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。透過設計,我們可以把人稍微拉開一點,但不是讓彼此疏遠,而是讓大家在舒適的時候能夠各自很舒適,需要相處的時候又能夠很自然地相處。

我們的設計注重情緒的平衡和空間的氛圍。當評審在看我們的設計時,他們能感受到我們在設計中注入的這種情緒。



圖片來源 -唐林設計|這樣設計 廖韋強設計研究室 Facebook

 Q2 : 空間當中自然會有情緒,這讓我想到您有一本書叫做《空間異想世界》,您在書中提到,您是在菜市場長大的,這段經歷讓您培養出觀察力和洞察力,能否請您分享這段經歷如何給予您空間規劃上的靈感

其實我從小就在菜市場長大,那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經歷。市場裡面賣菜的會在賣魚的旁邊,賣魚的旁邊是賣肉的,這樣延續下去。而且生食和熟食是分開的,濕區和乾區也是分開的。在這樣的環境中,你會發現一個小型微型的城市,它的邏輯非常清楚。你今天要來買什麼東西,你會走哪一條動線,這條動線讓你的鞋子是乾淨的,濕區和乾區分得很清楚。

日據時代,台中的第一個市場的規劃為了保持市場的乾淨和整潔,做了很多截斷和連續的措施,還設計了很多入口,讓你可以從四面八方進來。我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長大,從小就每天在市場裡跑來跑去,這種空間概念和動線的邏輯性在我的腦海中反覆演練,對於我在空間規劃上有很大的影響。

 

圖片來源-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

Q3:您在書中還有提到「建築是本我的擴大」這句話非常有意思,您的想法是什麼?

這句話反映了我對空間設計的一種哲學觀。就像攝影藝術家 Stephen Shore 在它1982年的著作 (Uncommon Places)中所表達的那樣,他的拍攝手法去中心化,讓每個地方、每個細節都成為特點,而不是強調某個主題。他通過捕捉車站、旅館、路口等平凡場景,讓觀者深入其中,感受那一刻的時間流動和環境氛圍。我認為這種手法與我的設計理念非常相近。

在設計空間時,我也希望能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環境,讓每個人在其中都感到自己是故事的一部分,而不是某個特定人的空間。例如,在一個家裡,我希望每個人——無論是爸爸、媽媽還是孩子——都能在這個空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而不是被固定在某個角色或區域。



圖片來源-Amazon

Q4:今年您受邀擔任「加拿大未來設計獎4 Future Awards」的評審團成員, 台灣唯一與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札哈.哈蒂同為評審團評委,能不能與我們分享您對國際和台灣室內設計趨勢的觀察?

這個我就不敢當了。可能我的概念不是從建築的出發點,而是比較生活化的出發點。所以,其實你看我這本書,從頭翻到尾,重複的東西很少。家具可能會重複,但空間的設計其實完全不同,每次都變化,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場景都應該是不一樣的。

像你看每一幅畫,它的畫風可能是一致的。但我覺得我的設計風格不應該是一致的。我希望成為一個比較獨特的人,但也不是刻意去追求獨特。所以,我會根據自己的心理觀感來決定設計的走向。

現在有一種叫做非建築師的建築。建築其實不分行內或行外,它是社會分工細化後產生的一個職業。以前講數位建築,是把一些美麗的弧度數位化、數據化,再用電腦運算。像札哈.哈蒂的設計,就是用電腦運算來呈現最美的弧度。當時大家都在做數位建築,用數位方式來設計,但現在已經過時了,沒人再提這件事情。

其實最會做設計的人,不是靠精算或者AI生成建築。我相信這都是時代必經的過程。我們回到根本,還是以一個家庭為基準,往外擴展。我們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師的差異在於我們的工作更細緻,甚至可以把這些細緻的東西堆疊在一起,不管是單元還是結合體,它們依然能構成一個好的建築。



圖片來源-LineToday

Q5 : 您提到每一個設計都是很獨特的,這會不會跟您有很廣泛的興趣有關,您有涉略極限運動、繪畫,還有攝影,能不能跟我們分享您怎麼接觸到這些興趣的嗎?

 我一直覺得人生很短。常常就是隔壁的叔叔不見了,怎麼後來我叔叔也不見了,後來我爸也不見了。我覺得這個時間上的相處都非常短,而且跟他們好像沒什麼再相處,他們就不見了。所以讓我想要去接觸一些不同的運動和事物,會很多運動之後發現海上運動是我最喜歡的,極限運動是我最愛的。



圖片來源-動誌

Q6: 能不能跟我們分享您在這麼忙碌的工作中, 怎麼做到 life and work balance?

通常我都是很早進公司開始工作。其實,所謂晚上工作才有創意,對我來說並不是這麼回事。我早上工作一整天,不吃飯,只喝水,一直到宵夜才吃東西。我一天大概只吃這一餐,不浪費時間,不讓其他事情影響我。

 

圖片來源-Tatler

Q7: 你剛剛講到攝影藝術,您也是 YellowKorner 的藏家,對於攝影藝術您怎麼看?

人是一個很視覺的動物,藝術作品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引起內心的共鳴。藝術應該是直接的,不需要過多的理解,而是要能讓人感受到藝術家的情感。YellowKorner的攝影作品很多元,有許多攝影藝術家的作品,很難挑不到喜歡的。

 

圖片來源-YellowKorner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