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訪 EP.33| 先累積實力,才有機會碰到貴人 – 香尼歐整合行銷執行長 洪敬富 Scott


香尼歐整合行銷執行長 - 洪敬富 Scott

在本集《藝起過生活》中,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香尼歐整合行銷執行長 - 洪敬富先生。 洪敬富,現任香尼歐整合行銷執行長,二十多歲就創業,原為電機工程出身的理工男,思考方式充滿邏輯與數字。自創業以來,他運用專業與系統化的思維,為室內設計公司提供管理與品牌轉型的指導。至今,已輔導過數百家設計公司,幫助無數設計師走出困境。2024 年末,榮獲母校南台科技大學傑出校友獎。 在本期節目中,洪執行長將分享他創業的心路歷程與心得。

Q1: 許多聽眾可能對您的背景感到好奇,您從電機工程專業到出社會後擔任地方報記者,再到後來投身室內設計產業。能否和我們分享,當時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決定進入這個領域?而又是什麼促使您從單純的專業投入,逐漸轉向輔導室內設計公司的管理與品牌轉型?

其實當時從電機畢業之後,我就決定不再進入這個領域,因為大學和高中這麼多年下來,我其實都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。當年考到什麼學校就讀什麼,根本無從選擇。後來,我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與人接觸,而不是機器或設備。因為這個興趣的轉變,我進入了業務領域。或許是我的努力感動了上天,因此有機會進入報業。當時是廣告出身,我想著如何讓廣告更好地賣出去,卻發現賣東西的關鍵絕對不是成本控制,而是如何用顧問式的銷售方式解決企業內部經營的問題。

我起初抱著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,換取他們下廣告給我」的心態,開始與企業接觸。到了第三年,事情開始改變。大量設計公司雖然轉介客戶給我,但回購率非常低。這讓我開始納悶,也讓我感到害怕——如果他們不下廣告,我就失業了。當時,有設計公司提議:「不要買廣告了,你乾脆來當我們公司的顧問吧,按年計費。」這讓我非常震驚,因為我從未想過會有這一天的到來。後來,我發現這樣的顧問模式有點像訂閱制,每年固定有收入,於是我嘗試開始接下這樣的服務。

慢慢地,我意識到這可能成為一種商業模式。於是我開始問自己:「如果這真的是一條出路,那我是否應該創業?」就是這樣的契機,我確認這個產業中還沒有類似的公司,於是決定開創自己的事業。十幾年前開始推動這件事,挑戰非常大。但在擔任顧問後,口碑逐漸擴散,從一開始的個人工作室,發展到有辦公室、有團隊的規模,一直走到今天。

Q2:可以跟我們分享創業過程您有遇到什麼樣的挑戰,以及一路走來讓您勇於突破困境的動力嗎?這一路上是否有遇到過貴人的幫助,或經歷過讓您印象深刻的轉折?

當年那個時代,沒有人相信用公司品牌經營會成功。其他產業或許有這樣的概念,但在室內設計產業比較少這樣的概念。當時與設計師溝通「未來必須用品牌來接案,而不是只靠個人魅力」沒有人會相信。最大的原因在於這個產業的單案金額普遍偏高。當一個商品達到一定的金額後,很多人就會想用人脈關係來搞定這個營業額。不過現在已經進入網路世代,資訊崛起,很多東西透過 AI 就能完成,甚至可以直接產生報告。於是,人脈的價值正在快速轉變。

很多人會覺得人生一定需要一個貴人幫忙,才能往上爬。但事實上,生命中很難遇到真正的貴人。很多人認為,遇到一個貴人就能改變一切,但其實還是要先累積實力。只有先累積實力,才有機會碰到貴人。在沒有實力之前,什麼都很難做到。累積實力之後,才有機會步入正軌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也不會馬上遇到貴人,可能要遇到上萬個人,才會出現一個真正的貴人。而且一開始,貴人也不會直接表現出來,你要展現你的實力,讓他看到你有價值,才有可能真正變成你的貴人。所以,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互動,沒有捷徑可走。

 

圖:洪敬富獲頒南臺科技大學優秀青年校友 

Q3:您在過去十幾年的顧問經歷中,輔導過數百間室內設計公司。能否跟我們分享,室內設計師通常來找您諮詢時,最常遇到的共同挑戰是什麼?在協助轉型的過程中,有沒有哪個案例或故事讓您特別印象深刻,可以和我們分享?

其實很多設計公司,比如說台灣的設計公司,基本上都有分 online 和 offline 的行銷。在 online 部分,我們會做很多網路行銷,接觸到全國各地的客戶。我們發現一個現象,70% 的設計公司跟我們接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案源。但這件事情背後最大的問題,其實根本不是案源不足。因為一個設計公司,不管是個人工作室,還是團隊公司,他一定是先有案源才創業的。沒有人這麼勇敢,身邊完全沒有任何案源,就直接創業。關鍵在哪裡呢?在於他們沒有被比價、比圖的能力。

他們缺乏這種能力,所以即使手上有十幾二十個案子,真正簽下來的可能只有一兩個,這是這個產業最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,所以真正需要檢討的是設計公司本身。很多設計公司在跟我們接觸後,我們告訴他們正確的觀念,他們才開始意識到,自己需要去補足內部制度管理不足的問題。

另外,有很多設計公司認為,進入公司的制度化,第一步應該是搞好行銷,第二步應該是處理公司內部的組織章程、辦法、勞資關係等,把這些東西搞到一個定位。但其實這是錯的。因為任何一個要上市櫃的公司,在 IPO 前都應該知道一件事:第一步應該是搞定內部的 SOP 管理流程。如果這件事沒有先定位好,後續的事情根本沒辦法進行。

舉個例子,一個企業在設定 KPI 的時候,其中會涉及出圖的天數和交圖的時間。這件事情難道跟 SOP 沒有關係嗎?但很多設計公司選擇放棄這件事。為什麼這個產業會放棄這件事?因為身為設計公司,最討厭的就是被框架綁住。

 

Q4 : 在您的著作《除了設計其他都不會那怎行!設計人上場前要知道的實務應用》中提到,室內設計公司需要找到自身的差異化優勢。許多優秀的設計師都擁有精彩的案例與多元的設計風格。面對這樣的競爭環境,您會如何建議設計師或公司找到並展現自己的差異化特點,讓更多人認識? 

如果設計公司真的要找到與同業的差異,首先需要建立一個最基礎的觀念。過去的設計公司大多依靠業務技巧來成交。什麼是業務技巧?

第一個,Cost Down:今天假設這份報價單別人報 120 萬,我用 100 萬就接案。
第二個,材料轉移:比如原本這個建材使用的是實木,因為降價,我改用一般的石塑地板,或者是卡扣地板之類的材料。  

但這些都不是關鍵,真正的關鍵是設計公司要慢慢開始使用「業務工具」。這些業務工具包括:型錄、官網、Facebook、公司簡介、公司對外的發展願景、核心價值等。這些工具建置完成後,下一步才是真正進入到作品的介紹。

然而,設計公司往往把這些基礎全部拋棄,直接以作品為主,然後參加國際獎項,最終造成公司財務危機,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。而且有一件事,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——現在很多設計公司每天都在問一個問題:「這個獎項是真的還是假的?」其實,獎項的真假並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這個獎項對公司的收益到底有沒有幫助。

Q5 : 您引薦了許多室內設計師來到YellowKorner,可以跟我們分享您是怎麼跟YellowKorner 結緣的?作為一個長期觀察設計與藝術產業的人,您認為這樣的合作對室內設計師來說,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

當時是這樣的,有一位設計師本身對藝術很有愛好,知道我們公司舉辦了許多室內設計師的參訪活動。他就跟我提到有一個叫 YellowKorner 的攝影藝廊,他們的東西不僅價格不貴,CP 值也很高,是一個很值得投資的藝術選項。他問我想不想跟他們接觸?只要是對產業有幫助的事,我都願意嘗試。

要拍攝出這些作品,設備和人都需要具備「溫度」,才能結合出一股好的氛圍。每一幅好的作品,背後都需要一個寧靜的思維,才能慢慢地導引出這件作品的安靜力量。當這種安靜的程度足夠了,作品進入空間後,就能帶來一種穩定的力量。這種力量,讓藝術品進入到室內空間時,能夠完美地與空間結合。

 

圖:香尼歐帶領室內設計師到YellowKorner參訪

Q6 : 您也有收 Los Angeles boardwalk 這幅作品,可以跟我們分享這幅作品如何觸動到您嗎?

因為那幅作品讓我感受到,它是在都市的紛擾中帶著一點寧靜。人們在這個街道上,可以停下腳步,慢慢欣賞牆面上的意象,然後思考過去的經歷和現在的生活。如果一件藝術品能夠讓我們反思過去與未來,那它就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作品。

圖:YellowKorner 攝影藝術 LUDWIG FAVRE – Los Angeles boardwalk 

Q7:在忙碌的工作中,您如何保持生活的平衡和創造力?能否與我們分享您的日常習慣,或是平常如何紓壓的呢?

其實再忙,時間總會有空檔,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複製自己的能力,傳遞給需要的人。與許多創業者在交流過程,我發現他們常常是一直掌權,而沒有賦權。如果不懂得賦權,團隊就不可能壯大,反而只會讓自己越做越多、越累。

舉個真實的例子:這6年來,我幾乎沒有碰過公司業務,也沒有幫客戶撰寫過任何SOP。為什麼能做到這點?因為從創業第一天開始,我就不斷撰寫公司內部的SOP管理流程,將我的技能真正落實為手冊,然後透過培訓,把這些能力交給同事,讓他們接手工作,完成賦權。

很多人會問我一個問題:難道你不擔心同事把你的資源帶走嗎?對此,我一點也不擔心。因為我們公司最關鍵的一件事情,就是把售後服務管理做到位。當一家公司售後服務管理做得好,與客戶的關係是穩定且持續的,同事是帶不走客戶的。但如果企業的售後服務管理很弱,那就得擔心了,因為這樣的公司是靠人際關係在存活。這就是很多人無法從業務思維轉變為經營思維時所面臨的差距。

抽空休息時我會做瑜伽和皮拉提斯,每週固定一次。晚上我會去打羽毛球,這些活動都是我紓壓的方式。



Q8 : 您對於年輕創業家有什麼建議或鼓勵嗎?

首先,在創業初期,千萬不要眼高手低。我舉個例子,有一家設計公司,他今年的營業額只有120萬,但卻收了8,000元的設計費。這是什麼問題呢?原因在於,他之前的老闆收一坪10,000元,他就覺得自己出來創業,打個折收8,000好了,但市場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
第二件事情,保留參與社團的可能性。參加社團是發展線下非常重要的連結,線上行銷固然重要,但線下的資源建置與往來也同樣關鍵。

第三件事情,多閱讀。沒有知識就沒有能量,因為知識就是力量。不論是看電子書還是紙本書,閱讀都是提升自己的基礎。

此外,有一件很關鍵的事就是多陪家人。很多人在創業的過程中,往往把家人忘了,認為外面的人可以帶來金錢,而家人只會花錢。但事實上,家人是最重要的。懂得孝順也很關鍵,因為在外做人處事都與這有關。我雖然家住得很遠,但我固定會和母親通話,或者定期回家看看,這是許多創業者無法真正感受到的事情。

最後,要記住「吃苦當吃補」,不要把挫折當作人生的阻礙。要遇到貴人,往往是在你先吃過苦、吃過虧之後才會發生的事。沒有這樣的過程,就很難有真正有益的事情發生。

返回頂端